零用钱大作战游戏

闲话:聊聊那些已经出名的作家们所经历过的“底层生活”

闲话:聊聊那些已经出名的作家们所经历过的“底层生活”

好几年之前,看过美国作家芭芭拉?艾伦瑞克的《我在底层的生活》,和亨利?米勒或者是斯蒂芬?金不同,芭芭拉只是为了计划写这样的书而“卧底”于这样的底层生活中,她从未真正的置身于其中,她从前没有穷过,以她的财富只要不出大问题以后也不会穷,这本书只能当做一个“上层”作家为了写书而进行的“底层”生活体验之旅而已,而这本书的畅销还会继续给芭芭拉带来不菲的收入和财富。

就像香港的一档综艺节目《穷富翁大作战》一样,节目中大富翁体验“底层工作生活“,也不过只是富翁的闲暇之余的一番体验。

在节目中亿万富豪田北辰体验了底层百姓的生活,做清洁工,每天只有几十元零用钱。节目开头,田北辰乐观地说:“我始终信奉自由市场,淘汰了很多弱者。只要你有斗志,弱者亦可以变强者。”

讽刺的是,节目末尾他却说:“我每天努力工作只是为了吃一顿好的。”只字不提如何依靠斗志变成改变命运之类的话。“

而早在亨利?米勒的《北回归线》《南回归线》中,米勒将自己潦倒混乱生活的自传故事参杂其中;斯蒂芬?金在《写作这回事》中,描述了自己早年和妻子的洗衣房甜甜圈店打工的贫困生活;乔治?奥威尔在《巴黎伦敦落魄记》中纪实描写了自己的落魄潦倒生活;李?斯金格在《中央车站的冬天:来自街头的故事》中,描写自己的80-90年代的流浪汉生涯故事;我们熟知的J?K?罗琳也曾经有过一段非常贫困的生活;随着作家的作品被人熟知,他们书写的这些小说或者自传向我们展示了真正的艰苦卓绝、潦倒困顿、光怪陆离的“底层”生活到底是如何的。

后来,乔治?奥威尔随着《动物庄园》的出版,渐渐远离了过去的穷困,但是他创作《一九八四》时执意处在艰苦环境中却是使他早逝的原因之一;亨利?米勒晚年终于功成名就;斯蒂芬?金更是凭着自己源源不断创作的小说和电影获得上亿万的丰厚报酬,J?K?罗琳在度过几年的单亲妈妈艰辛生活后,随着《哈利?波特》系列小说的出版,带来的影响之深远,财富之硕大更是令人敬佩……

他们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写作上的功成名就,我们才得以了解他们过去的贫困生活,如果他们被贫困所桎梏,没有写出脍炙人口的作品,那么他们所有的一切也都将随着死亡而消逝在这个世界,就和大部分人一样被贫困折损消亡。

深邃的夜空上,肉眼可见的星星和月亮相互辉映,城市里霓虹灯的光芒盖过了那些遥远的发光的星球;乡村里寂静无声,人们熟睡着迎接下一个日出。日出日落,月缺月圆,潮涨潮落,在出生和死亡的相互交替中,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,可能都只是宇宙眼中的蠕虫。

但是在人类的世界里,人与人之间有了区别和差别,贫困和富裕有了对照,艺术家和平庸者一步之遥或者遥不可及,强者和弱者开始凭借肉体和智力抢夺食物及所有的一切。人类不仅仅有吃喝拉撒的需要,还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,比如人类眼中的艺术。

我们了解了“存在即意义”,我们或许不再追寻人生的意义,活着是我们的追求,满足了活着,我们又开始有了不同的欲望,追求更多,这个时候“意义”两个字又会浮现在心头,我们想要的更多,“意义”于是更加复杂。

可是在我们头上又高悬着“命运”二字,人类又给自己的生命划分了成功和失败,开始对“意义”、“成功”、“失败”下定义做注解,我们发现人生越来越艰难,迷惘和困惑又浮现心头,这个时候“命运”开始对我们的人生抡起锤子,或许“随机”代表了无常,或许“注定”解释了阶段性结果。

人类的命运又像是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一样,周而复始,生生不息,灭亡和希望总是共存。

在我们人类创建的社会中,贫困和富裕也是此起彼落,每一个时代都存在这两者的对比,没有哪一个时代消灭了差异,而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的人们,像我们这个时代一般,我们金子般的思想在追求富裕中消逝,天才般的头脑在贫困的生活里被消灭,我们的生活和思想就像蠕虫一样。

伟大的先知作家预言了政治或者生活的轮回和命运,而身处这个时代,我们能留下什么?贫困和富裕对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?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